哈佛蒙特梭利幼兒園

主導覽列

收合主導覽列

側邊導覽列

蒙特梭利教學

打破台灣父母語言教學四大迷思

先母語、再雙語 不必急著搶頭香

    全球掀起中文熱,中文的重要性已不言可喻, 但臺灣瘋狂的英語環境,你的孩子該怎麼教?語言暖身操要怎麼做,才不會因操之過急而骨折?

    全球中文熱,但在台灣,孩子們的中文能力卻日漸下降。二00七年國中基測作文第一次計分,全台三十一萬考生,有六千一百七十二人零分,而大學學測更有高達二千一百零四人拿零分。

    在實施九年一貫教育後,小學生的國語課不但沒有增加,還由原來的十堂課變成五堂課,遠不及香港、中國的一半。不僅不固本,反而弱化中文。美國大力推動中文教學的專家學者,聽到台灣國語課時數縮減,第一反應都覺得「不可置信」。

    台灣社會長久以來有「輕漢語,重英語」的氣氛,這與多數父母本身英語不好,而希望在孩子身上得到彌補的心態有關。對他們來說,利用孩子的課餘時間,多學一項外語,是一種加值。因此,坊間的全美語幼稚園、安親班均需標榜「No Chinese」、「Just English」,才能達到「為孩子贏在起跑點」的訴求。

迷思一:學外語越早越好?掌握關鍵期,學母語比外語重要

    然而,這卻犯下一大迷思:語文起跑點的迷思。語言學界公認,孩童的第一語言習得(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)即所謂母語,存有所謂的學習「關鍵期」。

    孩子在這個特定時期內,必須大量暴露在這個語言環境之下,大量學習,並利用語文的鍛鍊,建構其思考力;語言能力六歲前為顛峰期,之後遞減,到了青春期後就很難補救。一旦錯過這關鍵期再開始學母語,都無法學好。

    例如真實發生的故事,「狼孩」在狼群餵哺中長大,日後學習人類語言,並不成功;而美國女 童Genie的紀錄片「secret of the wild child(野孩子的秘密)」中,她從小遭父親禁絕與外界接觸,不會走路、說話,後來被營救出來後,她在句法和拼字上,都有無法復原的學習缺陷。這兩個例子,說明母語學習有「關鍵期」。

    至於母語以外的第二種語言學習,則沒有關鍵期。換言之,不管任何年齡,只要透過適當的操練,即使是年紀大的歐巴桑都能學得好。在外文的學習上,「搶頭香」意義不大。

迷思二:中文熱就免學英文?全球化時代,中英文通才最搶手

    第二個迷思是,全球中文熱,是否意味孩子只要把中文學好,就不必學英文?

    當然不是!如果以大中文主義自居,其他語言文化一概不顧,在全球化的年代,將一步也跨不出去。

    以在美國教中文的教師為例,維吉尼亞大學的教授曾妙芬、梁新欣,以及在印第安那大學教中文二十多年的劉力嘉博士,他們都非中文系出身,而是中英文俱佳的人才。中文好,同樣精熟英文的人,才是最炙手可熱的跨文化溝通人才。就像一座橋,必須扎實搭建在兩岸,才成其為橋。既然中英文都不能偏廢,那孩子的學習有怎樣先後、輕重?

    最近,大學英文學測成績公佈,這屆考生是第一批提前在小學五年級就學英文的學生,但老師們閱卷後發覺,「成績不如預期」,連「I am sorry」 都會忘掉最基本的be動詞。這代表,孩子提早兩年學習外文,並未收到成效。

    長久以來,我們將英文發音跟語言能力畫上等號,更是完全錯誤。美國哈佛大學語言教育學家史諾(Catherine E. Snow)教授就說,學外語最不需要擔心口音的問題,即使美國各地也有自己的腔調。如果只是因為要讓孩子的發音好而提前學英文,不但沒必要,也不實際。

    師大翻譯所教授周中天分析,台灣不像新加坡、印度有英語殖民的歷史,若要做到百分百的全美語,等於「在沙漠用人工方式建造一個綠洲」,要成功並不容易。因此,儘管孩子提早學外文,但周邊環境並非全美語,成效也就不顯著。

   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系副教授張湘君指出,原本孩童快樂的唱跳學習語文,磨尖耳朵,沒有壓力,不用評量,「就像岸上暖身運動再跳下水,」並無不可。但台灣瘋狂的英語環境,「原本要暖身,操之過及,卻變成骨折。」

迷思三:學外語不會干擾學中文?顧此失彼,兩頭學習難兼顧

    第三個迷思是,學外語不影響中文學習。

    張湘君指出,英語既是外語,文字、聲音等符號都要記憶與練習,學習本來就費力耗時。尤其,學校又有眾多學科競逐可貴的時間資源。「英語要學得好,就會『偷走』時間,排斥中文等其他科目。」

    教英語三十多年的周中天觀察,很多四、五歲的孩子,因為壓迫式的英語學習,已經對中文造成了排斥。「台灣家長要孩子的英語呱呱叫,卻不想想中文有多差。」

迷思四:中文會講就不用學?會聽說不會讀寫,只是語言半吊子

    第四個迷思則是:「中文不用學,反正都會講了。」語言學習是聽說讀寫四種歷程。會聽會說,並不等於會中文,如果沒有閱讀和寫作,語言能力永遠停留在表層,無法深入,遭遇就如同在美國成長的華裔學生,雖然會中文,但佈滿缺陷,有如瑞士乳酪一切開,裡面一個洞又一個洞。

    張湘君就遇過一對雙胞胎,從幼稚園就唸全美語學校,結果到了國小五年級,老師卻告訴他們的爸媽:「你的孩子英語程度很差。」父母親嚇一大跳,「我都投下三百萬元培養他們的英語能力,怎會這樣?」原來,說說唱唱雖有助提升學外語的興趣,但語文要學得深,還是倚賴大量的閱讀和書寫造句。她強調:「父母覺得英語『好』,就直達天堂,哪知卻是悲劇的開始。」

    最慘的情況是,孩子資質一般,但卻被趕鴨子上架硬學雙語,犧牲中文灌溉英語的結果,往左、往右都是半吊子。英語沒有好到可以直接上美國的初中、高中學校,中文也差,無法在台灣通過升學考試,無路可走之下,最後進入「留學班」,只好補強英語,準備去做小留學生。

    經歷女兒小時上全美語幼稚園,後來卻不會說中文的慘痛教訓,張湘君認為,在台灣這種環境,家長要務實,很少學生可以兩者得兼,學中文最易駕輕就熟,不要捨近求遠,「拿得輕鬆的(指中文)就要多拿。」

    她強調,中文的地基打得好,表示孩子也建立出一套學習的態度方法,有更強的思考力、組織力,這些都可以用在學習外語上。現在,台灣一般由小三開始學,是不錯的時間點,小三較有學習方法,比較能夠「從容學習」。

    雖然「雙語雙好」是很多父母期待子女的理想,但在資源有限之下,寧可固本,先學好中文。周中天也認為:「不要丟棄自己原有的優勢,去競爭別人已經很強的東西,那會兩頭空。」

    誠如中央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所說:「當我們孩子自己的母語尚未掌握好,對自己的文化尚未有認同時,就接受很多其他不同的文化,很容易迷失自己。」

    在李安「色˙戒」一片中擔任語音指導的樊光耀,形容自己「從小抱著收音機,聽很好的聲音長大」的他,能改掉梁朝偉一口港腔中文,也糾正中國女星湯唯的發音,出口便是細緻如白瓷的標準國語。

    他隨時帶著字典,遇到不懂的字,就立刻翻查。他說:「一字千金,敝帚都要自珍啊,何況我們有的是寶貝兒。」

    在這波中文熱下,全球菁英在競爭中文力時,台灣的孩子正站在一個絕佳的起跑點,掌握關鍵期的中文學習,「先母語、再雙語」方是制勝之道。

    文﹒吳錦勳 摘自商業周刊1057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