哈佛蒙特梭利幼兒園

主導覽列

收合主導覽列

側邊導覽列

蒙特梭利教學

蒙特梭利教育與傳統教育的不同

蒙特梭利教育

  • 班上同學的年齡橫跨三年。
  • 自動自發。
  • 不分年級。
  • 自我糾正的教具。
  • 兒童藉由操作物品自己教自己的過程來。
  • 個人化學習。
  • 老師是觀察者及引導者。
  • 兒童以若干時段有始有終地完成「活動周期」。
  • 極少干預。
  • 在教室內自由行動及工作。
  • 強調比較認知方面的學習。
  • 安靜是基於自己的選擇,以及對他人的尊重。
  • 示範教具自己的使用,有特定目的,且步驟有次序性。
  • 工作是出自對於工作本身的喜樂以及自我發現的意識。
  • 環境本身提供紀律的訓練。
  • 鼓勵互助。
  • 兒童選擇教具。
  • 兒童自定學習的進度。
  • 兒童可以靠自己去發現。
  • 強調具體。
  • 真實導向。
  • 物品有固定擺放位置,秩序感。
  • 兒童自備學習的動機。
  • 學習環境以兒童為中心。
  • 透過可自我更正的教具進行自我教育。
  • 認同敏感期的觀念。
  • 多重感官教具,用以開發特定技巧。

一般教育

  • 全班同一年齡。
  • 由老師帶領。
  • 分年級。
  • 老師糾正錯誤。
  • 老師授課。
  • 團體學習。
  • 老師是焦點所在,並獨攬所有影響力。
  • 「活動周期」由授課時間來決定。
  • 干擾頻繁。
  • 指定座位,以及固定上下課時間。
  • 強調社會發展,延續讀、寫、算三項學科技巧的學習。
  • 強制性的安靜。
  • 教具有多種使用方法,而且使用前並無示範說明。
  • 基於被要求工作而工作。
  • 老師提供紀律的訓練。
  • 向老師求助。
  • 老師決定課程內容。
  • 老師決定學習進度。
  • 老師指導學生。
  • 強調抽象。
  • 較多角色扮演,以及幻想式的成分。
  • 隨意擺放,用完亦不一定需要放回原位。
  • 老師提供學習動機。
  • 以老師為中心。
  • 利用獎勵作為誘因。
  • 所有兒童一視同仁。
  • 把玩無特定技巧為目的的教具。